有历史才有底蕴,有精神才有力量。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,铸成了 “事事当争第一流,耻为天下第二手”的阳湖精神。
从盛宣怀搞实业办教育的11项“中国第一”,到闻名全国的“华夏第二县”;从开乡镇企业发展的先河,成为“苏南模式”的发源地之一,到率先改制,长期蝉联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区,正如副市长、区委书记史志军所说,“阳湖精神”始终激励着武进民营企业家不断开拓奋进。
敢为天下先,武进民企从来不甘落后、勇立潮头
武进,“苏南模式”的发祥地。工商业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,从号称“中国实业之父”的盛宣怀,到享誉海内外的“纺织大王”刘国钧,形成了以纺织、手工业等为主的传统制作优势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武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一度成为“苏南模式”最初的形象标志;1981年,乡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,成为当时全国乡镇企业发展中最著名的“苏南五虎”之一,也因此成为了“苏南模式”最重要的代表之一。
以乡镇企业起步的武进,较优的发展基础、企业规模以及管理、发展理念,为日后武进民营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2000年,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全部结束时,武进民营经济占据了武进经济的“大壁江山”;2004年,武进开始进入全国百强县十强,在最近3年,连续蝉联第8名;2006年,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;2008年,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(区)评选第一名、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县(区)第一名;连续四年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名,连续八届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一名,成为中国鼓励全民创业、发展民营经济、构建富民社会发展的典范。
史志军指出,回顾改革开放历程,如果我们武进民企不是抱着一种“事事当争第一流,耻为天下第二手”的阳湖精神,不断地开拓进取,不断地争先进位,就不可能在科技创新、现代管理、转型发展中一次又一次地赢得比拼,实现发展的率先领先。
路遥知马力,武进民企永远不满小成、勇于超越
6立方毫米的体积,可以做什么?瑞声可以生产出半粒绿豆大的麦克风,30多道生产工序,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平。作为世界最大的声学元件制造商,瑞声科技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。全球每两部高端手机,就有一部使用瑞声产品。
江南实业集团是常州“百亿企业俱乐部”中的新成员。从年销售46万元的村办小厂,到现在的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”企业,江南实业集团用了28年时间。
如今,江南实业集团的产品已经从最初单一的冷轧钢板,转向多个应用领域。在集团铝合金挤压车间内,生产线上不仅有普通的铝合金板材,还生产用于IT行业的专用板材。江南实业集团成功跨越百亿,是武进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、重点企业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。
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87位、2016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第281位、2015江苏百强民企榜第88位,在全国工商联、江苏省经信委和工商联发布的最新一期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全省百强民企榜单上,国茂集团均榜上有名。
早在2008年,我国陆上最深石油风险探井——莫深一井所使用的长冲程智能抽油机,就配套了国茂研制的减速机,从而使该抽油机能满足常规机采设备无法满足的5400米以下井深抽要求,并解决了深井出现的“四超”现象,即超悬点额定载荷、超减速器额定扭矩、超电机额定电流、标准规定超载时间,在钻探试油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如今,在辽河、冀东油田、宝鸡石油等多家企业的钻探和试油设备上,国茂生产的减速机被广泛使用。
白手起家办企业,办成了营销百亿、千亿,单项全国、全球冠军的龙头企业,仍然冲劲十足,这得益于武进人的阳湖精神。历史上,这种精神曾经书写了武进奇迹;今天,武进民企凭借阳湖精神正在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。
迈步从头越,武进民企始终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
作为“苏南模式”的发源地之一,钢铁、化工、纺织、印染等传统产业曾经占据武进经济半壁江山。如今,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,已经成为全区广大民营企业的共识。
2021-03-04,祖国西北重镇乌鲁木齐,轨道交通1号线首列电动客车上线试验启动。这辆被乌市市民称为“春天”的地铁,其信号牵引系统由新誉集团制造。
一天之后,经济特区珠海,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,一架型号为CRJ200VIP公务机惊艳亮相,引来空客、庞巴迪等世界一流飞机制造商关注。这架飞机同样由“新誉制造”。
从轨道交通零部件到攻克牵引控制系统,从两条铁轨飞向万米高空,成立15年来,新誉集团实现了自己的“高铁梦”、“蓝天梦”,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唯一一家既能造火车又能造飞机的民营企业。
上海地铁7号线、9号线和12号线,北京地铁4号线,德黑兰地铁项目1&2号线……每一个项目都有新誉烙印。
瞄准发展定位,一批中小企业紧跟发展步伐,通过投入实施转型升级。年产值5000万元的龙腾纺织器材有限公司,正转向太阳能光热发电;东方润安集团在炼钢主业的基础上,发展电梯导轨、铁塔骨钢、精品棒材等高附加值产品,已成为国内第一大高速电梯导轨生产商……
人才、资金、能源、科研成果等资源要素,正在更多地向投入密度高、产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、优势产业流动,武进形成了石墨烯、智能装备、节能环保等特色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的局面,产业层次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。
正如史志军所说,我们武进人的内心深处,始终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,始终有一股不断超越的劲,不因过去的成绩而自满、不被传统的模式所局限,敢于与强的比、敢于与高的赛,一再刷新着原有记录,一再超越着强劲对手。
记者 鞠燎原
几十年不变的“阳湖精神”
责编: zhangli2